网站简介: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靠桂东南,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土地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13.69万人。2008年底,国务院批复《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肇庆整体纳入珠三角范围。下辖端州、鼎湖2区,广宁、怀集、封开、德庆4县,代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另设有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4.2℃,年平均降雨量约1665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年平均日照1688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484毫米,影响肇庆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强对流、西江洪水、雷雨大风、低温阴雨、高温和干旱等。
肇庆最早开展气象活动, 可追溯到1923年在高要县宋隆曾设立雨量观测站。1927年在新兴县,1936年在罗定县也曾设立雨量站。当时,肇庆地区还没有正规的气象台站。新中国建立后,根据全国气象事业的部署和规划,围绕适应本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肇庆地区气象台站的建设。1953年6月建立了高要县气象站,随后相继建立了怀集(1956年8月)、广宁(1956年9月)、德庆(1956年11月)、罗定(1957年10月)、新兴(1957年12月)、封开(1958年9月)、四会(1959年1月)、郁南(1962年1月)、云浮(1965年1月)共10个县气象站。1958年9月24日成立高要专区肇庆气象台。台址位于肇庆市区府前路。气象观测场在肇庆东郊高要农业示范场。1959年8月升格为气象局。1965年10月,肇庆专区气象局迁到花园后街李岗(即文明路一巷四幢)。2010年10月,正式搬迁到肇庆市信安大道南78区(市边检站对面),并更名为西江流域(肇庆)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占地面积23亩,建筑面积5324平方米。肇庆市气象局现有地面气象观测站6个。其中,高要、广宁2个是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封开、德庆、四会、怀集4个是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国家基本观测站,担负任务与观测项目与一般观测站相同。
肇庆市气象局既是广东省气象局的下属单位,又是肇庆市人民政府主管气象工作的职能部门,实行上级业务部门为主与本级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下设办公室、业务科、行政执法办、气象台、防雷设施检测所等科室。目前已在全市建有2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4个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1个国家级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3个农业气象站,106个区域自动站,建设了怀集、广宁、封开3套闪电定位自动观测仪,广宁、德庆、封开建设了3个GPS/MET水汽观测站,还安装了5套能见度自动观测仪和一套生物舒适度监测仪。建成了以卫星通信为主、地面公用数据通信网为辅的气象业务和政务通信体制及高速光纤通信网络,传递分发气象信息。对外提供非常丰富的产品,包括短时(0-12小时)天气预报、短期(三天内)天气预报、中期天气预报(4-10天)、长期(月、季、年度)天气趋势预报、森林火险、城市火险、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气候诊断与评价。组织实施西江防汛、防雷减灾等决策气象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等专项气象服务,为肇庆市党、政、军领导和市三防、应急办等决策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另外,气象部门还提供与公众生活、交通、经济紧密相关的专业气象预报。
准确的天气预报,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极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肇庆气象事业始终坚持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以“主动、及时、准确、科学、高效”为职业宗旨,日日夜夜严密监视天气变化,为全市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及时向公众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紧急警报以及台风、暴雨、寒冷等预警信号。
60多年以来,在几代气象工作者的不懈奋斗与努力之下,肇庆气象事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20年以来,气象事业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仪器不断投入使用,尤其观测范围超过400km,具备多项先进功能的WSR-98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系统已于2013年正式投入运行。目前,肇庆气象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肇庆市各项建设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气象预报服务已覆盖了农业、林业、工矿、城市规划及建设、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气象服务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