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成立于1959年4月,其前身为昆虫研究所紫胶站,1963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南动物研究所,1970年划归云南省后改名为云南省动物研究所,1978年重归中国科学院,恢复原所名。
昆明动物所围绕“一三五”发展规划,确定了新时期的战略定位,立足西南及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将研究所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凝练了“重大疾病灵长类新型动物模型创制与新药研究”、“基因组进化的理论突破”、“家养动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基因资源发掘”等三个重点突破方向,并部署“一三五”所级重大专项35项。
昆明动物所现有31个学科研究团组;有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与云南省共建的“动物生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畜禽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2个;中国科学院-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生态学与环境保护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共建“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非法人研究单元“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命条形码南方中心;中国科学院-云南省人民政府“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生物多样性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联合共建的研究平台;无量山黑冠长臂猿监测站和昭通大山包野生动物野外观测站2个野外台站。
中国科学院与云南省合作共建的“昆明动物博物馆”,馆藏各类动物标本66万余号,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动物种类、数量收藏最多的标本馆;图书馆有中、外文科技藏书3.8万册,中外文科技期刊16万余册。100万以上大型仪器装备总值7696万元。
截至2012年底,昆明动物所共有在职职工338人。其中科技人员174人、科技支撑人员12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4人。
共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新增0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新增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7人(2012年以“青千”入选者2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74人(新增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新增0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8人(新增1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0人(新增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3人,后备人选8人(新增1人);昆明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
昆明动物所是198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4个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310人(其中硕士生169人、博士生141人)、在站博士后27人。
2012年,昆明动物所共有在研项目355项(包括新增项目145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4项(新增2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新增2项)、承担(或参加)课题15项(新增5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项(新增1项),主持(或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3项(新增2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新增1项)、重大项目2项、面上项目21项(新增1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NSFC-云南省联合基金项目5项(新增2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8项、院重要方向项目12项、院生命科学领域基础前沿研究专项2项、院生物局战略生物资源的保存与可持续利用专项2项、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专项2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5项。
2012年,昆明动物所“一三五”进展取得实效。在“重大疾病灵长类新型动物模型创制与新药研究”方向,抗抑郁I类新天然药物的研究,已在33个国家申请专利,并在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新西兰、新加坡、俄罗斯获授权;奥生乐赛特胶囊目前已进入I期临床,并在人体药代学试验和药物耐受递增剂量试验进展良好;在“基因组进化的理论突破”方向,(PLoS Genetics)杂志发表张亚平院士研究团队蝙蝠回声定位研究新进展,该研究第一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大脑以及基因表达丰度的改变在回声定位起源上的重要作用,该文章被Faculty of 1000 biology收录和评价;在“家养动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基因资源发掘”方向,(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了王文研究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山羊基因组研究进展。该研究首次全面揭示了山羊绒囊、毛囊的在转录层面的差异,鉴定了50多个与山羊绒形成密切相关的基因,为提高绒品质和我国特有资源绒山羊的选育提供了参考基因资源。该研究组还搭建了山羊基因组数据库。
2012年,研究所共发表论文315篇,其中SCI(含EI)论文233篇。其中,五年IF>9以上的论文19篇,Nature Biotechnology 1篇,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1篇,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Nature Genetics 1篇,cell 2篇,Molecular Psychiatry 1篇,Ecology Letters 1篇;申请专利29项,授权专利12项。“年轻新基因起源和遗传进化的机制研究”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首次在全基因组水平系统揭示了新基因起源的一般模式和各种分子机制的贡献;首次以实证了基因可以从头起源;开创性地系统研究了基因的基本单元-外显子的起源进化。该研究成果被The Scientist、Nature Reviews Genetics、Faculty1000等报道和推荐。本项目的新发现不仅解答了新基因如何起源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生物学难题,而且为当前新遗传特征如家养动植物的新性状起源进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系统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2012年,昆明动物所与美国健康中心(NIAID ,NIH )签订技术服务合作项目协议;与美国杜兰大学灵长类研究中心、美国加州灵长类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在灵长类动物药代动力学对外技术能力方面到达国际标准,并与北京迈康斯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两个不同药物不同剂量的灵长类动物药代动力学、两个灵长类急性毒性实验技术的培训实验;加入云南省民族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云南实验动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2年,昆明动物所共有46批56人次前往1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合作。接待国外来访学者56人次。新获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资助1项;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资助2项;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CAS-TWAS)奖学金计划项目1项;新签对外合作协议2项,续签1项;新争取国际合作项目5项。美国和英国5名专家全职在研究所工作;培养越南、加拿大、尼日利亚和孟加拉博士生4人。
昆明动物所是云南省动物学会、云南省昆虫学会、云南省细胞与生物学会、云南省免疫学会的挂靠单位,负责编辑出版动物学核心刊物《动物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