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1959年10月1日成立了昭通县档案馆,与县委秘书科合署办公,由县委秘书科科长兼任馆长,配备了两名档案员。1963年1月昭通县分为昭通、鲁甸两县,两名专职档案员每县各分一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档案业务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档案工作受到冲击,仅有的一名档案员也被调走,档案馆关门上锁并随之消失。1981年昭通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发(1980)16号文件:“关于开展档案的“恢复、整顿、总结、提高”的工作方针,于同年11月28日恢复了昭通县档案馆,并启用了印章,配备副馆长一名,档案员由一人增到两人。1982年4月9日因行政区划变动,昭通县、市档案馆分设,原来县档案馆的档案和人员全部留在昭通县档案馆。同年9月县委为了加强档案工作的领导,配备了馆长1人。1983年12月因机构改革,撤消昭通县并入昭通市,昭通县档案馆并入昭通市档案馆。1987年9月19日昭通市委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发(1987)29号文即“关于调整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通知”精神,市委常委纪要载:昭通市档案馆为二级机构。并根据此精神于1988年4月成立了昭通市档案局,划归政府系列,配备局长一名,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行局馆合一体制至今。2003年经区委、政府批准成立了昭阳区现行文件查阅利用中心,2007年7月被区团委命名为“昭阳区青少年教育基地”。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局馆被定为事业单位,定编9人(行政2人,事业7人)至今。局馆现有在职人员7人,其中局馆长1 人,工作人员7人,6名女同志(其中1人外借移民局,抽 1人到盘河新农村,借用人员1人),1名男同志,党员5名。文化程度:本科4人,大专3人,现已获得档案系列助馆职称的1人,馆员职称的2人 。全馆职工平均年龄35岁,最大的46岁,最小的27岁。档案局(馆)内部机构有:库房管理科、查阅室、办公室、现行文件查阅中心、信息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值班室和“六个中心”。
1、馆藏档案、资料概况:建馆初期至1987年,我馆仅有馆藏档案8811卷,在大力丰富馆藏的号召下,我馆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制定了“关于征集档案资料的通知”,1988年至1989年就接收了区乡档案2820卷进馆,昭通褐煤科技档案资料23盒,2006年共接收5500卷档案进馆。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在馆藏档案增加到49603卷,全宗档案单位124个,接收进馆全宗109个,馆藏资料也增至五类4000多册。馆藏档案资料的历史跨度400余年,保存年代最早的是清朝档案和资料;保存最多的是民国档案,约占馆藏总量的三分之一;比较齐全的是建国以后的档案;这些档案资料主要反映了我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工作活动的历史面貌。同时又记载着上级各方面下达的文件材料,是我区重要的历史遗产和宝贵财富。馆藏档案和资料按全宗进行排列入柜。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编制了较为适用的检索工具体系,形成案卷目录111本,全引目录92本。大大增强了档案查阅利用的方便性。馆藏档案以纸质为主,还包括录音、录像、照片、光盘等载体的档案。
2、档案库房建设:昭阳区档案馆建馆初期,与县委秘书科合署办公,办公室兼做库房,无一最基础的库房设备,为了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1984年省、地、县三级投资新建档案库房一幢。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按照“三空”、“五防”双层门窗的要求进行建筑,总投资104123.91元,总建筑面积710平方米。1986年正式交付使用。2003年5月,按照区委、政府的要求,档案馆拆除,搬迁到区财政局,借一间大会议室作库房,一间小会议室作办公室,在省、地、市档案局和区委、政府的重视下,昭阳区档案馆建设纳入政府统一规划范畴进行建设,2006年5月搬入新馆投入使用。现我馆总面积1190平方米,档案馆拥有档案密集架320立方米,检索工具柜2个,消毒机一台,防磁柜两个,除湿机2台,复印机1台,吸尘器1台,温湿度记录仪2套,微机5台,笔记本电脑1台,传真机1部,还装有灭火器、防盗网等安全设施。基本适应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对保障档案安全、延长档案的寿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些设施设备的配置,为我区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于2006年在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上,由市档案局组织全市各县区的副县长、局馆长参观指导、受到好评。2008年被市档案“星级评审”组考评为三星级档案馆;馆库建设能满足我区今后20年形成档案进馆需要,为我区全面实施档案工作“八项工程”建设,开展档案“星级评审”工作奠定了基础。
3、档案的科学性保护:对于馆藏档案我们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重点,照顾一般”的基本要求进行科学的保管。建立健全了档案库房管理制度,对档案库房和档案装具进行合理的编号,档案的排列尽力照顾案卷与案卷、类与类、全宗与全宗之间的有机联系。并按规定放置一定剂量的灭虫药剂,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馆藏档案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为了避免档案老化,延长馆藏档案寿命,我们开展了历史档案的修裱、复制和建国初期的档案抢救工作,已抢救民国档案850卷。尽力做好防光、防水、防尘、防火、防盗、防有害气体等工作。1990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第一批档案,共15个全宗4545卷,资料180册。
4、档案的利用及其效果:档案的利用体现了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衡量档案部门成绩大小的主要标志,它能够检验和推动基础工作。我馆的档案利用工作主要采用组织利用者在阅览室内查阅和使用档案为主要形式,设立有专门的档案查阅室,建立起各种查阅制度。接待查阅者时,在严格遵守查阅制度的基础上,做到了热情接待,准确提放案卷,认真登记利用情况,积极收集利用效果。1987年至2008年共接待查阅者144780人次,利用档案资料165710卷次,这些档案的利用,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项事业提供了丰富的档案资源,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5、大力开展档案史料的编纂工作:档案编研工作是主动地、系统地、广泛地提供档案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1989年我馆参与市委组织部、党史办,利用档案资料编写了《昭通市组织史》、《昭阳年鉴》等资料。
6、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及统计台帐:本馆现已拟定了“档案收集、鉴定、开放、销毁、整理、档案保管”等各种规章制度,编制了全宗登记卡,人员统计表,馆藏档案情况统计表,设备登记表等多种统计台帐。这些规章制度和统计台帐的建立,使我馆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馆内各种基本情况一目了然,有力地促进了我馆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7、档案信息化建设概况:在区政府、市档案局的关心帮助下,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现有计算机5台,笔记本电脑1台,扫描仪1台,数码相机一部,其它相机2部,安装了“南天档案”管理软件,
|